二嫂孙丽英为小叔子夹菜。
“姐……姐姐……”12月20日中午,海陵区苏陈镇苏陈社区居民孙丽英下班回来,像往常一样为小叔子夏小俊盛好米饭,并不停地为他夹菜,因智障不太会说话的小叔子突然开口叫她“姐姐”,这让孙丽英激动得流下泪来。
夏小俊在家排行老三,今年34岁,先天性痴呆。由于夏小俊的大哥、二哥工作忙,大嫂周红梅、二嫂孙丽英轮流照顾小叔子,毫无怨言。乡亲们谈起此事,纷纷竖起大拇指。村民李女士说,妯娌轮流照顾小叔子,吃喝拉撒什么都管,太难得了。他们家年年是全镇的十星级文明户,都是全票通过。
回娘家都带上
“没长大的孩子”
当天中午,吃好饭后,大嫂周红梅拿来毛巾,为小叔子洗脸。“假如他是个健全人,就不需要我们护理了。他现在这个样子,我做嫂子的,放心不下。”周红梅今年44岁,过门已有20年。她说,当年来的时候,小叔子才14岁。在她们眼里,小叔子就是一个没长大的“孩子”。
虽然已经是30多岁的人了,但夏小俊的智力还停留在儿童阶段,生活不能自理。嫂子们无微不至地照料他,每天早上从起床开始,帮他穿衣服、洗脸、漱口、整理床铺;一日三餐都是端上来吃,收回去洗;晚上睡觉前还要帮他洗脸、洗脚、脱衣服。半夜还得起床为他盖被子,生怕他冻着。
孙丽英说,小叔子不能自理并不怕,有她们照顾。一些人对智障人歧视,让她特别伤心。一次,带着小叔子到一户人家吃饭,他们的这个桌子竟然没有人愿意来坐。
后来,小叔子不愿出门走亲戚,妯娌就约好,回娘家,都要带上小叔子散散心。
邻居老陈说,夏小俊有福气,有两个好嫂子。每年的大年初二,他就特别开心,因为侄子和侄女都要带他去外婆家,他一时还不知道去哪家好。
孙丽英说,回到娘家,娘家人都把小叔子当作座上宾。知道他喜欢吃牛肉,妈妈做红烧的、白烧的,变着花样做菜。
为找小叔子
新婚当晚没圆房
小叔子由于精神不太正常,常常走失。为了寻找他,每年都有一二回全家总动员。
“这么多年来,服侍他成一种生活习惯了。小叔子一旦离开时间长了,不在自己的眼前,还觉得有点不习惯。”大嫂周红梅说。
二嫂孙丽英今年35岁,25岁时结的婚。那是腊月二十一夜,是她大喜的日子,当晚十二点钟,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时,发现小叔子走失了。公公婆婆安排孙丽英和丈夫进洞房,但两口子怎么也不听,加入寻找小叔子的队伍。
“按照民间的说法,不圆房不吉利,但进了夏家的门,就是一家人。找到小叔子,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呀!”孙丽英说,由于当晚大雾,小叔子在家附近一块麦田里迷失了方向。找到他时,已是第二天早上6点多钟。
当晚气温零下4摄氏度。由于急着找小叔子,孙丽英出门时没有穿大衣,冻着得了感冒,咳嗽了10多天。
悉心照料
小叔子不再惹是生非
夏小俊特别好动,前几年经常惹是生非,都是嫂子来收拾烂摊子,向人家赔礼道歉。
前年春,邻居老李刚买回了十只小鸡,毛茸茸的,很可爱。趁着主人不在家,夏小俊将一只只小鸡踩在脚下。接到邻居的电话,大嫂周红梅赶紧请假回家,去城里买回20只小鸡赔给人家。
去年底,邻居家的一个大缸放在门前,夏小俊突然扔了一个大石块,缸被砸破了。二嫂孙丽英知道后,赶紧赔给人家一口大缸。孙丽英将小叔子也请到现场,没有责怪他,只是在两个缸里放水,一个漏水,一个滴水不漏。小叔子好像意识到了什么,慢慢低下了头。
通过这几件事,现在,小叔子的“恶作剧”基本没有了。有时在家帮着嫂子择菜。虽然择不了几根,但嫂子们开心不已。
最近,家里来了位亲戚,带来几袋糖。晚上,家人将糖放在夏小俊的床前。拆袋后,夏小俊把糖一个个地分给家人,嫂子不要,他就哭。大嫂周红梅说,吃着弟弟分的糖,大家都甜在心里。(记者 顾俊 通讯员 朱康杰 文/图)